top of page

重新认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 Redécouvrir le concept de "Wuwei" ou méthode douce indolore insensible transparente 

"无为而治"思想是老子 «道德经»的主题。81章中有10章反复阐述这个"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在治理国家上的反应。也是«道德经»里最重要的部分,是影响最大,被评论最多的思想。 

"无为而治"的思想,大多被认为就是任其自然,不干预,“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https://www.jianshu.com/p/efff49612adb暖阳_1332)。

两千多年来,无数文人,思想家引用老子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三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六十四章)等名言,来说明老子倡导"无为"思想及颂扬它的好处。但不免也会提出保留意见,认为只是老子反(当时黑暗统治)潮流的梦想而已。完全实行“无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也有作者认识到“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顺其自然,不违背天理,不害物性。(“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经济研究导刊 »,郭洪刚,王成香,2011年第08期)。

无论是不介入论,还是有所事事,顺其自然,不违背天理的解说,都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看到法国19世纪著名汉学家斯塔尼斯拉斯.于连«道德经»法文译文中也把“无为”翻成“non-agir”(不作为)。

老子这个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究竟是什么内容呢?任事物自然发展吗?他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如何解释的?

我带着这些疑点仔细阅读了老子的«道德经»。觉得“无为而治”确实被老子反复倡导,但把它等同不干涉,放任自然,可能是误读。

 

我认为“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无为而治”思想不能被理解成让事物自然发展或放任自流,或让人自我管理。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语义上来讲,“为”(治,做)是动词。在动词前面的修饰词一般是副词。老子用“无”这个存现动词来修饰另一动词“为”很特别。怎么理解“无为”或“没有为”呢?我认为这里的“无”不是“没”, 不是“不”的意思。假如他是要表达不干预,放任自流的意思,那“不为”或“弗为”更合适。

老子在第一章里就讲“无”是世界的源泉,“有”是万物的母亲,“无”和“有”是道的两种说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无为”就好比“有为”,都是“为”的一种形态。“无”在这里不是所有词,不是“有”的反义词。“无为”是老子用来指定他倡导的治国理念的一个专有词汇。这个“无”是世界的源泉的“无”,永恒的“无”。是一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的“无”。“无为治国”是“按道治国”理念的别名 !把它直接理解为“不介入”,有点太简单了!即使说是采用顺其自然,不违背天理的治理理念的说法也不够。不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但究竟如何解读这个“无为”呢?

我们首先来具体分析一下老子在«道德经»提到“无为”的篇章里是如何对“无为”作论述的。

在第二章中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在这里,“圣人处无为之事” 意为“圣人行无为的事”,这里的“无为”是事的定语。是一定要做事,只是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事物。但“无为”方式处事是什么样的呢?下句的“行不言之教”常用来说不用施教,以此来印证前句的不干涉式的治政思想。但我以为,“行不言之教”不是不教,而是以身作则,以榜样施教。是无声施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可以被理解为“无形而为”,用间接的,细微的方式影响事物的发展。

下文“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讲的是听任万物兴起而不干预,抚育万物而不占有,即使有所作为,也不期回报,即使有功劳也不自居。这里的“生”,“为”,“功成”都是实实在在地处事。能讲是不为,不介入吗?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无为”策略中“无”的一个特征就是在方法上:超脱,无私,无形。

 

在第三章中老子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里老子讲了一大堆治国政策。这些虚,实,弱,强的做法明显就是实实在在地强烈干预,不是任其自然发展。而是恰恰相反!

这里的“无为”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这些政策的目标就是让被统治的万物无知无欲,静悄悄。“为无为,则无不治。”。治理这样的“绵羊”,还能不和平吗?所以,“无为”策略中“无”的另一个特征是结果上的 :“使民无知无欲。”

 

在第十章中老子说: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这里老子提到了用“无为”方法治民的建议,并没有给无为作更多的描述。但最后的叙述,提“生”,“为”,“长”再次表明,和第二章里说的一致,“无为”是做,是无私地做。

 

在第三十七章中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这里老子提到了“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就能自己变化”。统治者如能坚持它(“无为”),万物就能自己变化。通常,这里的“无为”被理解为“不为”。但理解为“无私而为”,或按道而为,是否更合适?

 

在第三十八章中老子说: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意思是说,以德治国上策是行“无为”之策,但无需有意去做。以德治国下策是行“无为”之策,但得有意去做。以仁治国的人,行“有为”之策,但不是有意去做。以义治国的人,行“有为”之策,但有意去做。以礼法治国的人,行“有为”之策,却没有人响应,只能抡起拳头去强迫人服从了。

 

老子在这里把治国策略从好到坏分成五等:

“无为”无意,“无为”有意,“有为”无意,“有为”有意,“有为”强迫。对“无为”策略内容并没有作更多的描述。但从以德治国有意或无意实行“无为”的提法应当是指有意或无意推行某种策略,而不是有意或无意不作为。

 

在第四十三章中老子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老子在此再次阐述“无为”策略的益处。把以柔克刚为例子,称看不见的物体能渗入无缝的物体。这样的阐述再次印证了“无为”有以柔克刚,平静,细微,渐进的特征。

 

在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说,努力学习知识会让人水平越来越高,努力追求真道会让人越来越谦虚。谦虚再谦虚,直至达到无为的境界。到了无为的境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

这里老子描述了得道“无为”的过程。反复学习和自身修炼,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

 

在第五十七章中老子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意思是说,按圣人的教诲,我以“无为”姿态处事,百姓能自然顺化;我喜欢安宁,百姓能自然端正;我不干涉,百姓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奢侈欲望,百姓能自然保持淳朴本性。这里老子把无为放在第一位。但后面的三句的修养:好静,无事,无欲,按第二章中的叙述看来,是用来解释无为的内容及其益处的。

 

在第六十三章中老子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意思是说,实行“无为”(无强制)的政策,采取“无事”(不干涉)的工作方针,达到“无味”(平淡安静)的效果。这样的阐述把“无为”与柔力、克制、无声、无影的特征相提评论。

 

在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说: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意思是说,强迫实现的,必然失败;固执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人行无为之策,就不会失败;不固执持守,也就不会丧失。值得指出的是,当无为被理解成不为,这段文字常常被解释成:不做就不败,不守也就没有丧失。纵观老子全篇的精辟论述,比如说这段文字正好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后,我觉得把老子的这段话做如此简单的理解就不太符合逻辑了。

 

所以我觉得老子的“无为”应当被理解为“无强力而为”,或“按道而为”,就是用超脱的,间接的,宁静的,细腻的,柔和的,无声无影的,但坚定的方式影响事物的发展。

但老子整个书里没有定义什么是无为。这给后人有了充分发挥和补充的余地。老子是不愿或不能精确描述绝对真理的。对真理只能悟而不能说。他对道也没明确定义。这从«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明确说明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能说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源泉;有,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观察无(天地的产生),来体会它的奥妙。观察有(万物的运行),来观察它的踪迹。有与无这两者出自同一物体,只是说法不同,一样的玄妙。玄妙之中又玄妙,是宇宙中一切奥妙的源头。

 

两千五百年后,«道德经»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功课,也还会带来更多的启发。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