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有”和“无” - Commet comprendre "Etre" et "Non-Etre" de Lao Tseu
- 巴黎老唐
- 29 oct. 2023
- 3 min de lecture
Dernière mise à jour : 4 nov. 2023
“有“和”无“是 « 道德经 »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第一章里,老子对宇宙天地的来源作了如下定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同时还讲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所以对老子来说这里的“有”和“无”是同源,但他却用绝然相反的词汇来描述它,这也表明普通人一般并不认为它们是同源。 此两者既然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就应该是老子思想中的造物主“道”的形态了。所以这里的“有”和“无”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动词,不是我有什么东西,你无(没)什么东西的“有、无”。比如在第二章里,老子提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中的有、无,应该是通常意义上的动词有无。
老子在这里用“有、无”来强调“道”的两种既然相反的形态。 在第四十章里,老子继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指出了“有无”的先后次序:这个天地是“有”生成的,但“有”又是从“无”来的。但同时,“有、无”又是“道”的两种形态,“道”先取“无”的状态,后取 “有”的状态。老子没讲“道”是什么,因为他不愿意讲或他知道他不知或他知道永远无人能确切地知道。他让后人去思考、去悟 。 实际上« 道德经 »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既不给“道”定义又不给它起名。他全篇只是描述赞赏了“道”的运作规则。那究竟如何理解老子“道”的“有、无”这两个绝然相反的形态呢 ?
在第十一章里,老子举例说用土做器皿,里面留有空穴的地方,器皿才能当容器用。他总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有”为实体,“无”为形态,两者相合组成容器才有价值,它们是容器的两个必须的维度,缺一不可。对人来讲,可以是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没了灵魂就没了人;同样没了肉体人也不存在了。
我理解老子的“有、无”是要强调“道”的虚实特性,“无”为虚, “有”为实,或无形对有形,或可视对不可视,或意念对实体… 。老子的“有、无”,就像事物的“阴 、阳”两相一样,是一种深刻而微妙的概念,不可能用一句精确和永恒的方式来描述。
« 道德经 »的第一章最后一句在说了” 有、无”是同源后又称此概念“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认识到此概念不是容易被人们理解的,在2500年前如此,今天还是如此。
假如我们从现代天体物理学理论的角度看,主流学派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无穷小的原点开始由大爆炸产生。是从“无”到“有”。这个“无”也不是绝对的一无所有,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还有学说讲宇宙起源没有原点,而是一个由点到广阔宇宙的循环过程, 但这并不同老子思想相矛盾,因为老子的“道”的运动规则就是不断地轮回(“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 »第四十章)。当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给出了能量和物质的转换方程 E= m*C^2 (能量是质量和光速的平方之积)。老子在2500年前不能有对科学如此的认识,但他对天地的“悟”就能意识到这个世界来自于“ 无 ”(空),不得不承认他是先知神人! “ 无 ”,我们今天可以说就是能量,它是天地一切物体的源泉。“ 有 ”就是组成一切已知物质的基本粒子。能量也可以说是无形无踪,但可以实实在在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这我们就可理解为什么说“无”和 “有”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了。确实玄中又玄。
Version en française, cliquer ici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