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纵观
Lao Zi; Dao De Jing ; Lao Tseu; Tao Te King ; Lao Tzu; Tao Te Ching; 老子;道德经
老子的宇宙观
老子宇宙观非常超前。在«道德经»第一章就明确提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认为世界的“有”产生自于“无”。“无”和“有”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这个“无”我们今天可以说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有”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这和现代天体物理学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无穷小的原点而大爆炸产生的理论,及爱因斯但的物质和能量兑换方程E=MC2几乎如出一撤。
他还给出了宇宙中的“四大”神物:道,天,地,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排在“四大”的第一位,是宇宙的母体。
他还强调:人要服从地球的生存规则,地球服从天体的运行规则,天体服从【道】的运行规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读者可以自由地理解什么是【道】。但在老子那里,显然【道】就是自然,即宇宙规律。
而且宇宙无比广大,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
他还形象地用风箱来比喻万物运行的规律(第五章),以此来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循环运动的规则;做任何事要有分寸,不能过极点,到了极点就向相反方向运动;事物向任何方向发展都有有利的一面。
老子的治国理念
无为
老子治国之道的关键是无为而治思想(第二,三,三十七,五十七,六十三章等等)。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一般都被认为就是任其自然,不干预,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以此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但老子又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第三章)。这显然不是任其自然,不干预。
‘为’有强力,强制的意思。我理解“无为而治”实际是无暴力,无强制,用柔力来达到目的。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其实就是实行柔政,通过诱导、启发来达到目的。
老子称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腾越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物体中。无形的东西,能渗入没有间隙的物体中去(“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这样的阐述再次印证了“无为”的以柔克刚的理念。同理,老子提出“无事”的概念,不是“无所事事”或“不骚扰人民”。其实“无事”就相当于今天讲的“减税减赋”、“简政放权”;而“有事”则是“无事”的反面,是“繁政”(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治国要细心、耐心、少骚扰(“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他把无为、安静、简政、清廉作为“以正治国”的四大法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实行以“无为”(柔政)为策略,以“无事”(简政)为手段,以“无味”(无骚扰)为准则的治政理念(“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
老子特别反对用计谋治国。认为如果以智巧心机治国,是国家的灾难;如不以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
明君
«道德经»主要是为统治者写的。讲长久国泰民安之道。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国度是个有中央集权,有国君的国度。但他要这个国君成为圣人,做明君。要把百姓的尊严放在个人尊严之上,把百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也就是说领袖要做百姓的仆人,为百姓谋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只有能够为国家承受耻辱的,能够为国家承受灾难的,才能有资格成为天下之王(“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
做人之道
老子最看重的人的品德,被他称为三件宝: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争先(“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
其中特别推崇谦下,不争先。无私奉献,与人不争,方能无过无失(“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对人表示谦下,这就叫做不与万物相争的品德,叫做善于用人的能力,叫做符合古往今来最高法则的“天道”(“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八章)。他以圣人之口讲有道之人的无私奉献,与人不争的高尚态度:抚育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也不自恃,有功劳也不自居(第二章等)。
老子用了很多篇幅赞扬人的道德守则:
行为准则:谦虚如水,心胸广谷,交往多爱,言语诚信,执政有方,做事有才,行动合时(第八章)。
个人修养:真实,温柔,纯洁,无为,宁静,超脱(第十章),自知,自鉴,知足,有志(第三十三章)。
处事风格:谨慎,畏惧,严肃,洒脱,朴实,豁达,宽容(第十五章)。
他描述的圣人的风貌:一面是自己有超群的能力,做人楷模,建功绩;一面是对人和蔼,不自持,不炫耀,甘愿接受默默无闻的地位(“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第二十八章)。圣人永远没有利己之心,而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以无私,善良,诚信对待所有人包括不善无信之人。他相信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天下必定充满善良,诚信,和纯朴(第四十九章)。
人生观
生命轮回
万物纷纭百态,但都一定回复到各自的本原,回到本原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是永恒。认识了永恒就是明白人。不认识这个永恒理念,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老子认为生命循环是道的规律。生命可以再生而不是永生。按道而行的人,就能死而不被遗忘,是精神永生(“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这就是老子的精神永生概念。
有人以为能找到仙丹来达到“永不静”,“不轮回”,那就是还没有成为“明白人”,是迷路了。
生命至上
老子明确把生命放在首位,而把财富和名声放在后面。名声与生命比较,你更喜欢哪个?生命与财富,哪一个对你更重要呢?(“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第四十四章)。过分地追求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多地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知道满足,便不会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才能免除危险。
老子反对过多最求身外之物,指出追求拥有太多,不如尽早罢手。金玉满堂,也不能永远保守。(“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第九章)。
人本主义
世间万物,有人在前领,有人随后跟;有人呼气和缓,有人呼气急促;有人强壮,有人虚弱;有人贪安稳,有人愿冒险。因此圣人必须照顾所有人。抛弃一切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做法(第二十九章)。并且,能人要帮助无能,缺能的人,这是能人的才华之一;每个人能力不同,即使是不善之人,都有用处,至少是善人的鉴戒,所以一个人都不能放弃!并强调这个理念是一个至关紧要而又精妙的道理(“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
老子还指出富有的帮助贫穷的是天道(“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第七十七章)。是否可以说老子在2500年前就有社会主义思想?
方法论
阴阳论
事物都有两重性,并会向反方向演变是老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老子在第二章就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他用器皿的’空’和’实’来讲事物的两面性,及互补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并以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最完美的器皿总是最后完成,最美丽的韵律声响小,最大的物象没有形状等故事来说明完美和缺陷存在于同一物体上(“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第四十一章)。
同时也说明看事物不能只看一面,而要看全面;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看实质。还要不能忘记事物会往反面演变的特性。认为事物强盛到了顶峰,就是衰弱的开始(“物壮则老”,第三十章)。
最后总结出他的著名的阴阳论:万物都背负阴而怀抱阳,阴、阳两气相互交合形成平衡和协状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
分解法
老子认为天下的难事,必定是由一件件容易事情构成的;天下的大事,必定是由一件件细微事情构成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所以解决难题可以通过将问题分解成容易问题、从而通过解决一件件容易问题而达到;成就大事可以通过实现一件件微小事情而成功。
锲而不舍
老子指出,人们在做事情时,往往在几近成功时而失败了。如果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并形象的教导,参天巨树是从细小的萌芽开始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小堆堆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步迈出来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预防胜于纠正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危机还没有迹象时容易防备。事物脆弱时容易瓦解,问题尚处于细微阶段时较容易解决。矛盾应在它还未出现时就妥善处理,祸乱应在它还未发生前就及时平息(第六十四章)。所以做任何事,应当早作准备,防患于未然。
国际关系
谦下忍让
老子在国际关系上提倡相互谦下忍让,特别是大国。他认为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得到大国的宽容(第六十一章)。只有这样才能有互惠和谐的关系。
和平主义
尽管老子不是完全拒绝战争,但他反对战争的态度是无可否认的。这和他的国际关系上谦下忍让的主张是一致的。战争不是好事,只能是万不得已时才能使用(“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用兵打仗必定杀人众多,是丧事,胜利了也不值得庆贺。因为庆贺胜利就是以杀人为乐(第三十一章)。
理想国度
老子理想中的国度是个世外桃源:国小人少,自给自足;不远行,无战事,不用复杂器具,生活幸福安逸。百姓满意自己的食品,喜爱自己的服饰,安心自己的居所,热爱自己的风俗。百姓回复到结绳记事时代(“小国寡民”,第八十章)。简直和今天绿党的诉求相似。
孤独圣人
真实的话语不华丽,华丽的话语不真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老子觉得【道】说起来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但使用它时却用之不尽(第三十五章)。
老子感叹能理解他的人很少,效法他的人就更难得了。圣人就像是穿着粗布衣服却怀揣美玉的人一样,很难遇到拥有慧眼而能够辨识出其内在光华的人(第七十章)。
老子崇尚的做人准则是只做对世人有利的事,不做对世人有害的事;尽力帮助他人而不与人相争。因为越是帮助他人,自己就越加满足;越是给与他人,自己就越加丰富(第八十一章)。
我相信他肯定因能为世人提供如此精辟、深刻、永久、又实用的理念和教诲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