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73
第
章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新解说明和点评
现代中文
勇于争强就会走向死亡,勇于忍让就可以存活。这两种勇的结果,一个得利,一个有害。天道厌恶其中一方,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 ?
作为圣人也难以解释。
按天道行事,就能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得到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筹划。如同浩瀚飘渺的天网,虽然宽疏似乎看不见,却没有什么可以漏网的。
老子在这里讲了两个“勇 ”。将“敢”(争强)称为“勇 ”比较好理解,和常理相符。但如何理解老子将“不敢”(忍让)也称为“勇”呢?常理一般都将“不敢”称为“勇 ”的反面,称为“怯懦”。而且老子明显是推崇后者!
老子就是与人不同,不然就不是老子了!既然老子能把“无”和“有” 认为是“同出而异名”(第一章),就不奇怪他把“敢”和“不敢”都称为“勇 ”了。
怎么理解这个“不敢”的勇呢?普遍的解释是当敌方力量太强时,要敢于后退。这时逞强不是勇,而是鲁莽!在这时作退却的决定是要有勇气的,有时要冒被自己人杀头的风险。所以这也是大勇的表現 !
同样,如何看待人与人争斗时的“退却”或“怯弱”呢?这也是退却方对双方力量对比后作出的结论。这就是好汉不吃眼前亏。
“敢”与“不敢”只是在力量评介上使用的测度不同而已。
既然老子倡导以柔克刚的思想,最好的胜利方式就是按天道行事,韬光养晦,坦然处事,改变力量对比,做好充分准备,就像浩瀚飘渺的天网,自如应对一切,最后达到不战而胜。
当然,另一个胜利方式是改变游戏规则,达到双赢!这是我个人的补充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