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
第
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新解说明和点评
现代中文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把百姓教育得智巧心机,而是把百姓教育得淳厚朴实。
世人之所以难以管理,就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如果以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难;如不以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
懂得这两种治国方式的不同,也就懂得了治国的模式。能一直领悟这个模式,就是达到了最高的德行(“玄德”)。这“玄德”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与万物一同返回质朴的原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顺乎于自然。
对“明”和“愚”的理解是理解老子的“愚民政策”的关键。这是老子颇受争议的观点之一。
对这两个字的理解要看时代背景。在某些时代,会玩花样,占小便宜,有小聪明,有心机,被认为是“明白人”,“聪明人”;而朴实,说实话,不会钻营的人被认为是“愚笨”。老子更喜欢世界上这样的“愚人”多些。
我们不妨在这里将“明”理解为“智巧心机” ,“愚”为“ 淳厚朴实”。
让“聪明人”多些还是让 “愚人”多些是治国的两种模式。老子似乎承认,让“愚人”多些的治国模式和常理不符。人都希望自己聪明些,心机多些。因此他说这个道理很深奥,或玄乎(“是谓「玄德」”)。但只有这样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顺乎于自然。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两种治国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国民智巧,国君也智巧,以智巧治国。这很像是某种全民参与治政的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国民朴实,国君做仆人(参见第六十六章),以柔力(无为)治国。这很像是某种明君治政的模式。对这两种治国模式的研究有现实意义。
但这两种制度未来很可能被智能机器人统治所代替(参见哈拉里.尤瓦尔 « 人类未来简史 »)。
老子是否给我们指出了我们今天还没准备好去的未来 ?哈拉里.尤瓦尔在« 人类未来简史»中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决定一切的未来,人工智能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还清楚,人工智能的决定必然符合法律法令和道德伦理。在这个新系统中,机器统治者肯定是个无私、忘我、谦虚、真诚、讲道理、讲规矩的仆人。而人类是否个个都是,甚至不得不是,实实在在的老子心目中的“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