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63

​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新解说明和点评

​现代中文

(圣人)实行“无强制”的政策,采取“不干涉”的工作方针,追求“平静”的效果。
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德报怨。
克服困难都是通过解决一件件容易事情而达到的,成就大事都是通过实现一件件微小事情而成功的。天下的难事,必定是由一件件容易事情构成的;天下的大事,必定是由一件件细微事情构成的。
因此,圣人始终不企图做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轻易的承诺,必然很少能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最终就没有困难了。

关于“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有的翻成“以无为当有为,以无事当有事,以无味当有味”[1]。 但“以无事当有事”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不要做事吗?“以无味当有味”又是什么意思?有的翻成“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2]。“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 有点意思,但不是很明确。“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疑问同前。
我觉得,老子的“无为”是“柔力而治” (参见第四十三章的说明),老子的“无事”是“不干涉” (参见第四十八章的说明),老子的“无味”我理解为“平淡无味”,意为满足于风平浪静的状态。所以整节文字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以“柔政”作为施政策略,把“不干涉”作为指导方针,以平静为标准。
关于“大小多少”,它被翻成“变小为大,变少为多”[1],或被翻成“大生于小,多起于少”[2]。但这些解释都很牵强,和后句没有逻辑联系,而且还和下节内容重复(“为大于其细”)。根据上下文,我觉得“大小多少”可理解为“[不计较]大小多少” 或“不计较个人得失”,既符合词汇表面意思,也符合逻辑(后句“以德报怨”)。
关于“图难于其易”,它被翻成“克服困难要从简易入手”[1],或“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2]。意思就是说遇到疑难复杂的问题,先做简单的部分。这样由浅入深,可以积累经验,最后解决疑难问题。这种解说听起来有道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失为一种工作方式。经验是需要积累的,在做不熟悉的事情时,是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但如果把这种学习过程用在一般的解决问题上则不是合适的。试想,假如你是个建筑专家,需要建个高楼,要申请许可,要设计,购地,采购材料,选择工程队,建筑,安装等。假如购地容易,可以先做吗?如果设计本身是个难题,要设计地基,大楼结构,材料品种,空间布置等,可以捡容易的先做吗? 显然,先后次序不是以疑难为标准的,而是由工作自然流程决定的,各个问题有各自的特别的先后流程。所以从直觉讲,老子这句话并不是教大家解决难事的次序问题,而是更深层的方法论问题。
对“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理解, 可以和« 道德经 » 第六十四章一起来分析。老子在第六十四章里举了几个大事难事的例子,说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里老子用例子说明大事都是由一件件细事构成的,难事都是一件件易事构成的。千里之行的每一步,九层之的每一铲土都是细事易事,是由它们的累积而形成大事难事。所以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应该指的是天下的难事都可以分解成一件件容易的事情而得到解决,天下的大事都可以通过实现一件件细微的事情来完成。因此“图难于其易”合理的理解是“解决难事就是通过逐步分解,将难事变成一件件易事,通过解决一件件易事情而达到目的”。在老子的方法论里,所有的难事都可分解成易事,人们可以从头到尾一直解决易事,而不仅仅是在开始时捡容易的事先做,然后做难事 ! 这才是老子方法论的精髓。
在实际事务中,假如人们要实现一个大工程,需要解决大量简单或复杂的问题,捡容易的事先做,把难事留到后边做是个危险的工作方法。因为这样的做法会给人工程进展顺利,能够很快成功的感觉,但实际上棘手的困难还在后头,工程可能会因此延迟,甚至最后失败。按今天成熟的工作方法论,人们首先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重点是找出难点,分析解决难点的各种可行方案,估计投入需求,选择最佳方案。有时还要建模或试点论证,其目的就是验证难点。在这些情况下,人们首先解决难点。所以“克服困难要从简易入手”不合理,会误导读者。

老子在这章里不仅讲了以柔克刚的治国策略,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还讲了化难为易,化整为零,分别突破,注意细节,重视困难的工作方法。
这些2500年前的教导,在今天读起来还觉得很精辟,很有实用意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