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
第
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新解说明和点评
现代中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人的宝贝,就是罪人也可赖以保全。
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换取人们的尊敬,美好的行为固然可以见重于人。然而人的不善行为又怎么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在拥立天子、设置三公(治国最高行政长官)的时候,有着举拱璧和坐四马豪车的奢侈仪式,还不如把[大道]进献给他们!
自古以来,人们为什么把[道]看得如此珍贵?不正是由于寻求它的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所以[道]是天下最珍贵的啊。
关于“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有被翻成“人若做了坏事,有什么必要将他抛弃?”[1] 或“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2]。我觉得这里的“人之不善”(而不是“不善之人”) 是指“人的不善之处”,而不是不善之人。所以“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翻成 “人的不善行为又怎么能被剔除弃绝呢?”更合适。
在这章里,老子一面批评王宫里的奢侈,把它比作不道行为,可用[道]来治愈;一面把[道]比作最珍贵的宝贝,一求必应;对善人,罪人都有用,能保万全。
老子在这里明确提出“道”也保全罪人,这和他前面讲过的,任何人都有用,包括不善之人,不放弃任何人的思想一致(参见第二十七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道”是有普天的仁爱的。但又如何理解“善有善报,恶有恶保”的因果论呢(第二十三章,“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我想,“道”能保全罪人的条件是“罪人”停止“不善”行为,按“道”的教诲行事,立地成佛。这样“道”自然就能保全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