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7

​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新解说明和点评

​现代中文

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的事,不望窗外便可明白天地规律。走得越远,(反而)知道得越少。
所以圣人不用出行就能知道很多事情,不必看见就能明白(是非),不用作为就能成功。

“不出户,知天下”是老子的一个颇受批评的观点之一。唯物主义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怎么理解“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呢?唯物主义的“物“是什么东西”?是唯什么“物”?人的思维(唯心主义中的“心”)是物质的吗?思维是有物质基础的吗?想必“物”的范畴不是永恒不变的。
“物”能和老子的“有”相对应吗?或“心”能和老子的“无”相对应吗?
老子既然认为“无”和“有”出自同门,而只是名称不同(第一章“此两者,是同出而异名”),甚至“有” 出自“无”(见第四十章),就可理解他对“无”有偏爱, 也就能理解他的“不出户,知天下”的表白了。
他的“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见解也许是劝说人们要多修炼,多独立思考,而不是只做不思考。就是在现实社会,做得多的人,常常不是思考多的人。
“不出户”也并不妨碍读书。书也是他人经验和思考的结晶。
老子对宇宙的认识,对道的理解,不是靠他走万里路走出来的。
在互联网时代,老子的这个论断就更没有什么令人惊奇的了。他只是太超前了。
有时灵感、悟比亲历更重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