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42

​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新解说明和点评

​现代中文

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相,阴阳两相交合形成母体,产生宇宙万物。
万物都背负阴而怀抱阳,阴、阳两气相互交合形成平衡和协状态。
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才,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所以,一切事物,有时受些损失反而能得利,有时贪求利益反而受到损失。
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欺人过甚的人绝没有好下场。我将这句话作为 教训的开始。

这一章老子讲了两个理念:
一是老子叙述了有关万物产生的细节,首次提出了阴阳两气相交相和在万物形成过程中的角色;
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解,特别是其中的“一”,“二”,“三”,究竟是指的什么东西,老子没讲明,历来各种翻译也没有定论。
[1]中讲是“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两气,阴阳两气交相作用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2]中讲是“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这两个理解意义相近,和下文有关阴阳叙述似乎也比较连贯;
[3]中讲是“道的实在”,“道的名份”,和 “道的表象” 这三部曲。似乎比较牵强。
我开始有另一个看法:老子在第四十章中明确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文中数次将道称为“一”(第二十二、三十九章)。所以也可以将此文理解为:道先于一切而存在,称为一;道生“无”,称为二;“无”生“有”,称为三;“有”生万物。但这个理解和下文不连贯。所以不是很合理。还有一个解释是一为阳,二为阴, 三为八卦, 这和 « 易经 »一致,这也有可能。老子的阴阳说应该来自« 易经 »。所以,最后我在[1]的基础上,作了些充实。
当然,这是对老子的“悟”的“悟”。万物的阴阳两部分,相互交合,平衡和协,是概念,而不是物理。

二是老子从万物的阴阳两面性出发,讲述了事物对立双方又相和又相对的辩证关系,特别以得利和损失的辩证关系为例子。同时再次明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训。
中间的有关“孤、寡、不穀”的叙述似乎和第三十九章部分有重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