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第
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新解说明和点评
现代中文
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美德不表现在外,因为他内心自有美德。道德修养低下的人,需要随时将美德表现在外,因为他内心没有美德。
道德修养高尚的人行“无为”之策,且无心去作为。道德修养低下的人行“无为”之策,但有心作为。推崇仁爱的人,行“有为”之策,但无心去作为。推崇正义的人,行“有为”之策,且有心去作为。推崇礼仪的人,行“有为”之策,却没有人响应,只能抡起胳膊去拽别人了(强迫人服从)。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仪。所谓讲礼仪,实际上就是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却是祸乱的开始。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立身于深厚的大道,不居于浅薄的表象;深入实质,不停留于虚华。所以要弃虚华而取实质。
*这里使用的原文“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2, 3]在某些版本里写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1,4],意思完全相反。但以下两点显示,前者“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似乎更合理:
-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与“上义为之而有以为”,重复了;
- 第一节对“下德”有口头有德,内心无德的描述,符合“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即表面行无为,但心里想有为的治政方式。
老子在这里把治政方式从好到坏分成五等:自然、实在地实行“无为”治政方式;表面化的行“无为”治政方式;实行以仁爱为导向的治政方式;实行以正义为导向的治政方式;和实行以礼仪(惩罚禁戒)为导向的治政方式。
有关“无为”的解说可参照第三十七章的说明。但什么是“为之 ”或“有为”(即非“无为”)的方式, 也没有具体定义。但应当是“无为”的反面,就是以某种带强制性的法规、戒律、礼仪等为工具的治政方式。
老子推崇上德治国(自然、实在地实行“无为”治政方式)。除此之外,后一级方式的选择都是前一级方式失败的结果。用礼仪治政,也就是以惩罚禁戒为手段的强制措施来治政,是最坏的选择,是祸乱的开始。
老子同时强调按道行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需要舍弃虚华,深入实质,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