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

02

​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新解说明和点评

​现代中文

当世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时,那说明丑陋到处存在了;都知道善事之所以善时,那说明邪恶到处存在了。
所以有和无相对而产生,难和易相对而形成,长和短相对而显现,高和下相对而依存,音与声相对而谐和,前和后相对而相随。
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兴起而不干预,抚育万物而不占有,即使有所作为也不自恃其能,即使有功劳也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他的功绩也就不会失去。

在这章里,老子讲了“道”的辩证世界观。任何概念、事物都有两重性。不要试图消灭任何一方,一方的消失必然引起另一方的消失。
据(1)对第一句的翻译“天下的人如果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美,也就有丑陋的东西了;都知道善事之所以善,也就有不善的东西了”,这样的翻译不是很清楚。应该强调美和丑同时存在,而不是有先后。
这里他还首次提出了“无为”理念,老子的重要的治政理念。他在全书里数十次提到这个理念,但并没有给“无为”作明确定义,而只是给出了它的一些特征。所以也给后者留下了解释的余地。但我认为,从文章给出的特征看,它不应该被理解为 “不为”或 “任其自然”,而应被理解为“无规而为”,“顺势而为”,或“按道而为”。就是用超脱的,间接的,无感觉的,无干扰的,顺应事物本身规律的方式影响、诱导、启发事物的发展,而不是用强力,用规则,用法典来规范人的行为。它是道的以柔克刚思想在治政上的应用。也许在现代中文的翻译里用“无强力”更合适,可避免下意识地和“不为”混淆。

bottom of page